「得到」的价值
每年罗振宇的跨年演讲都会引起很大的关注,首先是粉丝们的追捧,然后是另一种声音的嘲讽。这种现象已经习以为常了,对一个公司而言,失去两者中的任何一种声音都可能不太正常。
这几年很多人讲认知这个概念,我们都知道认知的高和低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逻辑思维的「得到」产品也好,跨年演讲也好,服务对象虽然是所有人,但它服务的只是人的一个切面,也就是在知识方面的切面。既然知识的多寡和认知的深浅都不是绝对的,那么为此提供服务的产品和团队就必须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所以失去其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太正常。
我当然不会从这个角度去辩护,说因为这样才算正常,所以他们就是最好的就是伟大的——我甚至也不关心他们是否伟大或者不伟大。
记得第一次看到「得到」这个产品的时候,我首先先想到的是国外的 Blinkist 这个 App,它当时讲的故事是这样的:
- 创业者或者企业高管、经理们对知识非常依赖,需要不断的学习来为自己充电,但读完一本书实在太浪费时间了;
- 现在无论是各种新闻还是大本大本的书,都越来越多了,导致知识呈爆炸式增长,更加难以全面不疏漏的吸收这些信息;
- 所以他们基于此提供了一种服务,以一篇短文的形式提炼一本书的精华,让读者以读杂志的形式去获得整本书的精华内容,极大的缩短时间提升效率。
你看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制造知识焦虑的故事,并不是国内知识付费服务者独创的。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Blinkist 还是那个小小的小众产品,而「得到」却成了「得到大学」,拥有了 2600 万注册用户和 240 万有分享内容的忠实粉丝用户。
我当然也不会认为这样就定义了他们的成功和社会价值。
记得在一次「得到」 App 重大改版的时候,我在朋友圈吐槽过它:
「得到」新版用 timeline 式的「今日学习」模块代替专栏式的「订阅」模块,真傻,你以为谁订阅个东西看看就是任务式的学习吗?并且学习模块里面还真有「学习进度」,产品元素越来越多,越做越复杂。对于那些 365 天都在更新的专栏,时间线就是你耗尽生命也无法穷尽完的轮回,就是你每次打开这个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