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越来越大的差距里
The growth of income inequality is such an important conversation to frame properly! We have to understand what’s wrong with the world as it is, because only then can we envision the world we want to create, and think about how to get there. – Tim O'Reilly
今年过年我没有回江西赣州老家。即使回去,每年也看不到什么变化,几乎每年都是一模一样的面貌。20 年前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坐过的平房教室,到现在也还是学生们上课的主要教室。大概在 15 年前我上小学 5 年级时候造的一幢两层的混泥土钢筋水泥教室还是小学里最新最现代化的建筑,只有两个教室,它们是给五、六高年级学生用的,楼上一层是教师宿舍或办公室。我的高中是在镇上一个很古老的中学读的,所以我上大学之前唯一一次去市里是去市四中参加数学竞赛,唯一一次去县里是去参加高考。这所中学虽然很有历史,却是县里条件最差的中学之一,我作为寄宿生冬天没有在学校里洗过热水澡,每天下午下课后去热水房打水的时候不是要等很久就是没有热水。幸运的是学校旁边有一条河,我每周的周三或者周四会选一天天气比较好的日子,中午一只桶去河边洗澡,去的时候桶里面装干的干净衣服,回的时候装洗好的干净湿衣服,周六回到家再洗一次澡(只有周六下午放假回家,第二天早上再坐车或骑自行车回学校)。所以,冬天我每周大概洗两次澡,一次是学校河里的冷水,另一次是家里的热水。
幸运的是,我考上了杭州一所本科大学,无论家里条件好坏,城市里面的集体生活可以保证大家基本的物质条件,至少洗澡不用担心抢不到热水。我在杭州读书一读 7 年,每年寒暑假都会回家,每年回到家乡的市里和县里,都感觉那里不曾有过变化,就像我的小学。但是在这段时间内我的观念却有巨大的变化,我不再认为我小时候心目中市区的「城里人」有比我在农村的生活在物质上更丰富很多。换句话说,与杭州或者上海相对赣州城市的变化相比,赣州城市相对于农村的变化小很多,一线城市变化的「加速度」越来越大,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变化的「加速度」越来越小,也即「我们生活在越来越大的差距里」。
这样的差距,从每年在北上广打工回家过年的流量中就可以看出。春运期间,我们的火车票不是买的,而是「抢」的。对,我们将这样的流量高峰期定义为「春运」。我们最好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北上广深这些沿海地区,即便内地有些地区有很好的大学,每年从这些地方毕业的最好的学生也是跑到北上广工作,因为这些地方有最好的就业机会。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允许少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再带动其它地区一起致富。这在当时是一种策略,也是形式所迫。的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全中国都变富裕了,这是整个社会的红利。可这样的代价是,农民不种田进城打工更加喘不过气来,他们每年在帮忙一起建设城市,然后在过年的时候回到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一起团聚一起欢庆,相互勉励来年赚更多的钱回家。在慢慢老去没有体力为「城市建设」贡献更多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没法赚更多钱了,这时候万一下一代打工仔没有培养好,喘气就会更加艰难。无法享受只能靠奔波来维持的「物质丰富」,究竟是幸还是不幸?现在去讨论这样的问题可能意义并不大,但去了解它发生的原因会对整个社会都有用——虽然大部分「被城市化」的人只能去接受,而没得选择甚至无心无力思考。
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家 Pual Graham 最近有篇文章讨论了 Economic Inequality(简化版),他主要围绕三方面来讨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个主题:
创业是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罪魁祸首」。
即使是创业,人们也有各种方法致富,我们无法阻止。但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是技术的革新造成的,其它任何原因对这个现象的贡献都不会太大。
因此,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是好的,也就是创业和技术的革新,而这些也让整个社会的财富增加了,让大家都变得更富裕,也就是整个社会能吃到的「大饼」更大了。因此,我们不必把目标集中在让「贫富差距」变小,而应该集中在消除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其它原因,比如消除贫穷、减少逃税漏税等。
这是一个围绕「创业」一词进行的很严密的推理,只可惜他的第一个前提不是那么准确。对此,Tim O’Reilly 指出,这个「罪魁祸首」不是「创业」,而是美国精神,创业只是其中一种形式。他认为,「股票期权」最原始的作用是激励冒险精神,而现在更大的意义是作为一种薪酬补偿工具存在。也就是说,有部分人其实并不需要冒多大的险,就能在未来获取巨大的收益。确实,现在种种所谓的冒险,和美国早期提倡的「美国精神」相比,最多只能说是某些「机会成本」的损失。
事实上,互联网经济在整个国家经济体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只占 GDP 的 3.4%(美国),并不足以成为「罪魁祸首」。而创业作为「美国精神」的一种延续,「创业」其实是在给社会创造财富,它带来的不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是在减少这个差距。确实,互联网创业如此流行的年代,我们几乎把创业和致富等同起来了,而讲到创业的时候我们能够想到的仅仅是把自己往 O2O、物联网、大数据、电商等几个生硬词里面去套,好像万一错过了站队的机会,错过了这阵风,就再也没法飞起来了,就再也错过了创业致富的机会。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劳动力都往沿海移动,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游牧民族」,每年进行两次大迁徙,去谋生,和去寻找生我养我的家;另一个极端是,这个国家最聪明的那部分人集中在互联网公司或者「互联网创业」,他们虽然 98% 以上会失败会血本无归,最终时间也会证明这样会浪费巨大的社会资源,但是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似乎这样做对个人来说是减少「损失」的最好方式。而国家也在以各种方式去鼓励这种失败和尝试,但忘了应该鼓励真正的创新。
真正的创新,是很难在短期内通过一种潮流来完成的,哪怕这里面的鼓励或者诱惑再强。创新需要基础,而不是短期内的空头口号,「美国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甚至不是指最早期的开国精神,是一个民族骨子里长期坚持的沉淀。当我们大部分就业、经济和教育资源都集中在某些地区的时候,这些地区早已成为滋生「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问题的土壤,尽管这样的问题在早期并不明显甚至不太好理解,而早期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更像是暗渡陈仓,虽然当时也是「情非得已」。
我并非在指责,只是在分析可能的原因,即使原因真是这样,也不一定会有改进的动力——这个国家真正的目标在于每年的持续增长,而能够带来最大增长的自然是沿海地区。从宏观上讲,这样的增长是对的,因为社会总财富在增加。但是总体的增长并不能掩盖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事实,反而是加剧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古人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也有研究表明,一个环境下的贫富差距越大,对健康的影响越大,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幸福感越来越低的原因之一吧。
以上,就是我认为「女孩跟男友回农村过年,见第一顿饭后就分手」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