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新者的窘境》
《创新者的窘境》一书,英文名为 《The Innovator’s Dilemma》,“主要探讨的是企业在遭遇某种形式的市场变化和技术变革时为什么无法继续保持它们的行业领先地位”。
本书英文原版在1997年出版,那时候的计算机硬件还没现在的手机发达,几乎没有互联网,但是计算机硬盘行业的市场却几经变革,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明星公司。当然,这些公司的大部分都在迅速崛起之后迅速倒下,其市场地位也不断的被在该领域更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取代。
作者从硬盘驱动器行业获得启示,在深入分析大企业为什么会失败的过程中,详细阐述了以下观点(有些观点是显而易见的看似能够让大公司立于不败之地的,比如第 1 点):
大企业并不缺乏世界上最优秀的管理者,并不缺乏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当然也不缺乏创新。
价值网和创新推动力约束了大企业。让大企业必须维持现有的价值网,才有可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维持现状的因素很多,比如管理者的短见(很少)、维持公司利润的压力以及员工价值观的改变等等。所有这些都导致大企业内部的创新足够的没有推动力。否则,她就必须先突破自己已经固守的价值网,冒极大的风险从头再来。
往高端市场移动,是大企业维持现有价值网最有效的方式,因此低端市场就再也回不去。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企业主动放弃低端市场,另一方面是因为低端市场慢慢会出现以获取低端市场利润就能满足的企业。获取低端市场利润的企业,可能是不够资本来跟大企业拼高端市场,或者由于进入较晚而没有市场地位,也可能是因为找到了一种“破坏性技术变革”方式,只是暂时只有低端市场才会迎合它们。作者详细阐述了什么是“破坏性技术变革”,它与“延续性技术变革”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在低端市场出现“破坏性技术”。而很多刚出现时只能靠低端市场养活的“破坏性技术”,最终却时击败坐拥高端市场的大企业的“致命武器”。
提出了“破坏性技术变革”的概念后,作者在全书的后半部分就重点阐述了如何管理这种技术变革:
寻找与该“破坏性技术”相匹配的市场需求,把开发该技术的职责赋予懂这种需求的机构。
这种“破坏性技术”的分支机构规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需与市场规模相匹配。这种机构存在的主要目的并非想尽办法获利,而是掌握新兴市场的需求以及与该需求相匹配的“破坏性技术”,待时机成熟时大规模投入进行生产甚至取代自己。
既然把相关职责赋予分支机构,就必须有一种办法来评估该机构的能力与缺陷。为此,作者提出了“机构能力框架”模型,通过资源、流程以及价值观三个因素来评估一个机构的能力,并讨论了如何优化好三者关系来壮大机构能力。
在性能过度供给时,可能给破坏性技术带来威胁或者机遇,这会导致产品的市场竞争基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一轮的“破坏性技术革命”可能又将诞生,除了做好自己即将被别人端窝的准备之外别无它法,就像自己当初端别人的窝一样。第九章中的“发生在胰岛素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性能过度供给”的例子非常值得一看。
总之本书是一本好书,虽老犹新,值得一读——特别值得深处竞争对手淋漓的创业公司里的同学一读,它除了能给你道理之外还能给你慰籍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