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第一场 iPhone 发布会
十年之前,我还在大二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课程的时候,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电脑,一台由不同品牌硬件组成的台式机。那时候除了在老家小镇上知道有美国苹果牌球鞋之外,并不知道美国苹果还卖电脑甚至手机,而我的世界里唯一一款称得上智能手机的是 Nokia 6670,我弟花了 1670 RMB 给我买的,这个价格在当时买一台诺基亚智能机应该跟现在买一台 iPhone 手机一样,昂贵而时尚。
十年之后的今天,苹果的 iPhone 手机已经过好几代,总销量超过 10 亿台,堪称十年以来影响力最大的(手持)电子设备。在这 iPhone 发布十周年之际,苹果官方 Newsroom 发布了一个小小的纪念,很多媒体也发文追述了这段宏伟的历史。其中 Internet History Podcast 的《THE HISTORY OF THE IPHONE, ON ITS 10TH ANNIVERSARY》一文是我见过总结得最好的,而雷锋网旗下的「唯物」公号上的文章《iPhone 十年,回顾这款产品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神坛的》对 Internet History Podcast 上这篇文章的编译则是最好的中文解读,非常值得对 iPhone 产品和这段历史甚至是苹果公司本身感兴趣的人阅读。
都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创造它」,但是如果不能创造呢?次好的方式应该还是直接预测它,像《超预测》一书所讲的那样去预测它。如果不能创造,也不能预测,可以尝试回到过去看看,是什么样的过去,造就了它那时的未来,也就是现在。十年前我没有机会接触那些信息,更没有机会参加那场 iPhone 初代发布会,十年后我一丝不苟的回看了它的视频,时长:1 小时 19 分 12 秒。以下,是我看完后的思考和感受。
好产品在开始时就奠定了优秀的基调
如果在看这场发布会的时候并没有先入为主的假设,并不知道那是一个优秀产品的开始,可能我也不会觉得这样一场发布会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历史无法回退,我也无法清空自己不带偏见的去看。因此,我接受这样的先入为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场发布会。
我们都说 iPhone 多优秀,操作多么方便,软硬件体验多么的流畅,应用生态多么的丰富,但它是从什么样子开始的?我也非常好奇,看到它开始时的样子,以及之后的样子,应该就像经历了自己多次迭代产品一样爽快,虽然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2007 年 1 月 9 日,乔布斯在 MacWorld 上猜了个谜语,他不断提示台下观众要将手机、iPod 和网络浏览器结合成一台设备,但台下的科技迷们却没人能猜出答案,当乔布斯拿出这款设备,台下终于爆发出欢呼声,它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iPhone。
准确的讲,视频中他给出的提示并不是「要将手机、iPod 和网络浏览器结合成一台设备」,而是说今天我们将发布三款产品:新的 iPod、手机和网络浏览器,然后让大家去猜是哪三款。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一直在想,原来 iPhone 手机刚开始的时候也非常简陋,连现在这样基本的富媒体播放都没有,怎么算智能手机?设想自己在十年前看这场发布会,瞬间对乔布斯和苹果有点点失望。要知道,那时候虽然智能手机没有现在这么强大和流行,但两三百块钱一个的 MP3 设备还是非常流行的,一款智能手机怎么能没有这样的功能?但是后来他宣布三款产品都是融入到一个设备的时候,失望瞬间变成欢喜,和在场的所有观众一样欢喜。他不仅让我看到 iPhone 在过去也是如此的优秀,更让我大赞这样的演讲技巧和产品价值的传递方式。
而随后的失望则来自于对一些细节的深入观察,乔布斯手上拿的那台初代 iPhone 手机,桌面上也预装了电话本、浏览器、便签本、日历和邮箱,就像现在这样布局和操作,我并没有看到有多大的不同。而硬件外观的改进对外来说都差不多,硬件功能就那么些,并没有太多的改进余地以及让我在意的地方,就像两年前我用惯了 iPhone 4S 之后换到 iPhone 6 Plus 虽然一时不爽,却也慢慢习惯了它大而「圆滑」的外表。所以,这样的失望在于,十年之前我们很难想象未来就是这个样子,没想到十年之后还是十年前那个样子。
因此,如果说现在的 iPhone 有多么优秀,我认为它在开始时就应该奠定优秀的基调。触屏让硬件得以解放,它虽然不是一个黑盒,但和用户的接口并不多,无论如何改进都不会带来多大的伤害。触屏也让「软件主宰一切」成为可能,它对普通用户和开发者来说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百宝箱。但触屏显然不是唯一一个让 iPhone 优秀的 feature,甚至不是有竞争力的 feature,而只是基础。「优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很容易把 feature 一个个对比,却很难说明到底是什么让人们感觉它优秀的,最好的服务吗?最好的软件还是硬件?都不是,至少从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跨度来看不是。
或许优秀真是一种习惯,一种创始人品味、气质和态度的习惯坚持和表达,一种奠定优秀产品的基调。前面的话应该换一种说法:iPhone 十年前就是这样子,就是现在这样领先世界的样子。
好产品是创造者与世界的对话
我们写文章,发朋友圈、不发朋友圈,工作或者不工作,都是一种向世界表达的方式,有些表达情绪,有些表达价值。但世界上很多概念太抽象了,《人类简史》认为,我们这些智人和那些看似我们近亲却远不如我们的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这种抽象能力。但抽象的表达总是不容易让人理解(就像这篇文章),又容易让人遗忘,因此我们需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去比喻,需要写下来,画下来,拍成视频甚至电影,这是互联网社交的大致发展进程。总有人不满足于那种一闪而过的表达,有没有一种方式的表达可以持续更长的时间甚至是恒久不变的?做研究,搞发明,搞创造,获得诺贝尔奖,总之名垂千古是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方式。
在 iPhone 初版发布会的过程中,乔布斯并非一直在照着 PPT 演讲,他用演讲加演示手机的方式告诉大家,iPhone 不像所有以前那些可以打电话的手机(或者智能机),也不像 MP3 甚至 iPod 音乐播放器,让你通往世界的浏览器体验也更好,用它打开纽约时报的界面和你电脑上是一样的,你可以用手指触摸点击屏幕放大区域。这是一种很直观的表达,容易理解 iPhone 是什么样的。另外一种不那么直观甚至有点隐晦的表达在于,它通过 iPhone 这个产品本身告诉你世界未来应有的样子。
在中国很多(产品)人称腾讯张小龙为产品之神。在前阵子支付宝做各种小动作骚扰用户的时候,我曾发朋友圈说:
说起微信产品经理的时候,我们会想到张小龙;说起支付宝产品经理的时候,我们想不起谁。神存在的意义在于让人敬畏。愿所有产品都有其主。
很多人纠正我说,说起支付宝产品经理的时候会想起马云。我觉得不是。支付宝的支付需求不是来自于马云,而是来自于淘宝、商家和电子交易这个大时代背景。马云可以说是一个更大结构也就是阿里帝国的产品经理,但支付宝的随意改动说明并没有哪个「神」在那里盯着他们,让他们有一丝丝敬畏之心,尽管好几亿用户和几千万商家摆在那里。因此我认为,支付宝是一款没有主的产品,它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满足生活中一小部分理所应当的需求(相比现在的微信,每天的频次并不高),但遗憾的是它最近的大部分努力都在于创造一些不存在甚至也不需要它去满足的需求。在支付宝,可能没有人希望通过这个产品与世界对话。
通过发明创造名垂千古并不容易,在这个人人都讲产品的时代,产品是自己向外界表达的最好方式,无论是知识还是价值主张。
好的演讲是全情投入的自然表达
我去年经历过很多演讲,说实话大部分演讲我都很紧张,如果有哪场演讲看起来不那么紧张,肯定是我极力克服的结果,但外表和我内心并不相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看视频特别是演讲的时候都会非常专注,努力去观察演讲者表达时候的所有表情,理解他说的每一句话和所指内容的匹配度和匹配的方式,甚至思考他那样表达的精妙和不足之处。这种专注的习惯甚至在看电影的时候也一直保持着(有时候约妹子看电影,不说话怕对方觉得无趣而感觉尴尬,但我其实并不想在看电影的时候多说什么)。
在看这个发布会过程中,除了思考产品本身之外,最让我享受的就是乔布斯的演讲,充满了自信,却没有因为心中「世界第一」的这个念头而自傲——至少没有让观众感受到自傲,至少我没有感受到。全情投入的自然表达,并没有因为意识到自己创造了一个即将改变世界的产品而紧张不已,或者用呐喊甚至其它强烈的方式来表达他内心的激情。要我来描述这场演讲,最准确的词应该是「自然」。
虽然我们看过很多激情演讲中强烈的情感表达可以感染很多人,但世界并不会因为你的呐喊或者其它强烈情感而改变。改变世界的是一个个创造者带来的优秀产品的自然而然的发生(happen),就像时间不会因为任何人的呐喊、哭泣或者沉默而停止不前,而是自然而然的往前走那样自然。这种自然最终带你走向未来。
2014 年 6 月 3 日,我熬夜看了一场苹果的开发者大会,会上的重点是新操作系统 Yosemite,以及 iOS 8 和 iPhone 上的改进,并没有新硬件设备的发布。尽管会上的重点是抽象的软件方面的更新,我依然认为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大会之一,我当时也在朋友圈里面这样分享、记录:
我反复回忆昨天晚上的视频,Craig Federighi 非常有魅力。我佩服他的一种演讲能力,是在对旧系统如此熟悉的情况下,还能够准确的只给听众带来他们最想听到的最让他们兴奋的新系统中的新特性,同时又那么连贯那么欢喜。
对普通用户而言,Mac 操作系统的每一次改进并没有太大区别(至少不像 Windows 那样,否则这样的改进对用户的冲击也很大),但 Craig Federighi 在开发者大会上的演讲和演示却清晰的表达了新旧系统的不同,对产品价值的提炼让我始终难忘。
好的演讲是全情投入的自然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