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se 为何被 Facebook 关闭?
前几天看到媒体在写 Parse 被 Facebook 关闭的消息,其中的一篇文章中 LeanCloud CEO 江宏借 New York Times 上的文章进行了分析:
Facebook 收购 Parse 的时候,它的股价正处于低于发行价的低点,作为从 Web 起家的公司,还没有什么有意义的移动广告收入,所以在非常急迫地在寻找在移动平台的突破口。而 Parse 作为一个成功的移动开发平台,提供了一个获取新一代移动开发者和移动应用的机会。而现在 Facebook 的移动广告收入已经占整体收入的 80% 以上,Parse 与核心业务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每次看到这样子公司被关闭或者子业务被砍掉的时候,我第一个想起的总是《创新者的窘境》,它总是几乎可以解释一切。「价值网」约束了一家企业所处的位置,维持 Parse 的运转并不能给 Facebook 现有的价值网带来正向的价值。我们可能简单解释成 Parse 不能给 Facebook 赚钱,而其用户的价值也利用的差不多了。其实这只是现象,一方面我认为本质原因是它不是一种「颠覆式创新」或者「破坏性技术」,在云计算领域只是众多选择中的一种,在未来并没有长足的动力通过「规模取胜」带来盈利。而如果将团队并入 Messenger 或者进行其它「颠覆式创新」的尝试,哪怕短期同样不能赚钱甚至亏损更多,也可能有更好的想象空间。
另一方面,我在「读《创新者的窘境》」中写过:
往高端市场移动,是大企业维持现有价值网最有效的方式,因此低端市场就再也回不去。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企业主动放弃低端市场,另一方面是因为低端市场慢慢会出现以获取低端市场利润就能满足的企业。获取低端市场利润的企业,可能是不够资本来跟大企业拼高端市场,或者由于进入较晚而没有市场地位,也可能是因为找到了一种“破坏性技术变革”方式,只是暂时只有低端市场才会迎合它们。
我们可以把 Parse 的当前阶段市场看成是「低端市场」,它显然不足以满足 Facebook 的胃口,却可以满足该领域内创业公司的市场需求,也能够给该领域的巨头(Amazon/Google/Microsoft)带来正向的补充。而该领域内的创业公司也可能基于这个点将业务延伸开来,让自己往「高端市场」移动。比如 Quora 上关于「Why is Parse shutting down?」的讨论的回复中就有一个创业公司 Quickblox 就做了类似 Parse 的产品,并且先于 Parse 诞生,但他们并不是专注于做一个 Mobile Backend Service,而是发现实时聊天、视频电话和推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让他们坚信「大数据+通信」是未来的潜力方向,而 MBaaS 则自然而然退化成一个必不可少的基础。
前阵子看到网上一篇文章说小米会持续走低价路线,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如果他们能够持续把体验做得更好的同时还能够把成本压榨下去的话。但市场往往不允许你这样做,它不仅迫使成熟的大企业去满足「高端市场」,也要给新进入该领域的创业公司腾出「低端市场」(也有可能是「高端市场」,只是一开始规模小)。这世界日新月异,不进步就意味着退步,更何况还有这么多一上来就以创新为驱动,一上来就看不上「低端市场」的公司呢?试想,小米以低价占领市场后再考虑怎么样往「高端市场」走更难,还是特斯拉一上来就以创新驱动服务「高端市场」后再考虑如何降低成本服务「低端市场」更难?而往「高端市场」移动是必然的选择,还是往「低端市场」移动是必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