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的力量
有一次我和测试同事沟通,尝试找到一种可度量性能的测试方法。他们告诉我,这是很难做到的,所有我提的方案他们之前都尝试过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因为这个系统本身非常复杂,影响用户感受的指标有很多又太主观,很难说是某个特定的指标产生了影响。这我是完全理解的,我也承认我自己对这些的复杂性认识不及他们的一半。但是,对于一个几乎所有内容都只和技术有关的产品,我的直觉告诉我它的所有东西都是可以度量的,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我们很容易先入为主,以为尝试过而没有找到方法就代表没有解决方案。这是我们所有人都很容易进入的误区,时不时不自觉的进入这个误区也可以理解。
这种沟通方式可怕的地方在于,当你先入为主的进入这样的误区,认为没有办法的时候,你会自大的以为别人所有的努力和尝试都只是幻想和徒劳。对于任何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努力去寻找行得通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告诉别人什么方法行不通。对于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果影响用户体验的因素很多,你不应该仅仅告诉向你咨询的人「所有这些都是不确定的,因为影响它的因素太多,需要综合考虑」。当知道需要综合考虑之后,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个指标影响了 XXX,那个指标影响了 XXX,他们结合在一起会怎么样,需要寻找一个什么样的平衡」。对于问题解决者,我们不能看到一团乱麻就告诉观看者这是一团乱麻,即便是说明了产生一团乱麻的原因也还不够,我们不仅希望看到它的解释,更希望看到直面乱码抽丝解乱的方案。在这里,我的信念是,如果一个系统的一切都是由技术构成的,那么一切都是可(模拟)量化可(模拟)测量的。
上周在沟通能力工作坊上我们做了一个游戏,一组 15 人左右,每人手上 2 张牌,里面布满了各种图案,所有这些牌中的图案都可以按一定的顺序连接在一起,游戏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按这个顺序摆放好所有的牌,但是必须「落子无悔」,牌放在某个地方之后不能移动,其它的牌只能放在它左右两边有空的地方。除了这个对结果的要求之外,排列过程中所有人的交流仅限于语言,不能给别人看自己手中牌的图案,但是语言没有限制。我们小组差几秒钟就能完美的完成游戏,这时候困惑我的是为什么游戏时间设置在 10 分钟,而不是更长或者更短,有何科学依据?
游戏结束后大家发表讨论,我发现游戏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开始能找到规律告诉大家,让大家按这个规律一致行动完成游戏。幸好有个同事之前玩过这样的游戏,所有一开始大家就有头绪,基本上没有任何怀疑就跟着走了。如果不考虑几秒钟的相差,把这游戏定义为成功,那么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一开始找到了规律,要不然所有人肯定都是无头苍蝇一样不知所措,即便语言沟通没有限制也不一定能很好的表达,即便表达准确到位了别人也不一定能够理解。所以它是一个非常考验语言、沟通和理解能力的游戏。
我在这个游戏结束之后做了另外一个假设,假设一开始的规律是错误的,假设那个你意识到的所谓规律只是一个带你进入误区的假象,那么如果所有人都没有任何质疑,我们都将失败。这是另外一个先入为主的例子,一开始出现在你脑海中的规律占据了你大脑,它让你不会再有任何其它的 mindset hack,而其它所有人则在一边庆幸安全一边让自己的大脑进入放松状态,不再寻找其它可能的解决方案。这让我想起了电影《潜行者》,潜行者带领另外两人进入「The Zone」的时候需要遵循严格的规律,任何闪失都有可能将所有人葬送。
前面这个游戏和工作坊上的另外一个游戏类似,它给每个人一个数字,要求所有人蒙上眼睛后无声的按顺序排列起来,数字可能是从 0 开始,也可能从 1 开始。闭上眼睛没多久,我就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黑暗的太空,在那里你看不见任何东西,没法发出任何声音,只能靠触摸来交流来尽快找到出路。这让我感到害怕,让我瞬间打消了以「老了以后被抛入太空自生自灭」这种死法为终极目标的年头。我老了以后是会更有力量坦然面对一切不再恐惧呢,还是会更加害怕?
这两个游戏和《潜行者》教会我另外一个道理:我们应该始终怀有强烈的信念,相信最终能够找到出路;但是不能执念于一开始的假设,让这种先入为主的判断主宰整个过程,而应该在整个过程中快速切换策略。如果结局和运气无关,信念的强弱以及如何坚持这样的信念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找到最终答案之前,没有哪种策略是不可怀疑天生就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