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的价值  

每年罗振宇的跨年演讲都会引起很大的关注,首先是粉丝们的追捧,然后是另一种声音的嘲讽。这种现象已经习以为常了,对一个公司而言,失去两者中的任何一种声音都可能不太正常。

这几年很多人讲认知这个概念,我们都知道认知的高和低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逻辑思维的「得到」产品也好,跨年演讲也好,服务对象虽然是所有人,但它服务的只是人的一个切面,也就是在知识方面的切面。既然知识的多寡和认知的深浅都不是绝对的,那么为此提供服务的产品和团队就必须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所以失去其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太正常。

我当然不会从这个角度去辩护,说因为这样才算正常,所以他们就是最好的就是伟大的——我甚至也不关心他们是否伟大或者不伟大。

记得第一次看到「得到」这个产品的时候,我首先先想到的是国外的 Blinkist 这个 App,它当时讲的故事是这样的:

  1. 创业者或者企业高管、经理们对知识非常依赖,需要不断的学习来为自己充电,但读完一本书实在太浪费时间了;
  2. 现在无论是各种新闻还是大本大本的书,都越来越多了,导致知识呈爆炸式增长,更加难以全面不疏漏的吸收这些信息;
  3. 所以他们基于此提供了一种服务,以一篇短文的形式提炼一本书的精华,让读者以读杂志的形式去获得整本书的精华内容,极大的缩短时间提升效率。

你看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制造知识焦虑的故事,并不是国内知识付费服务者独创的。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Blinkist 还是那个小小的小众产品,而「得到」却成了「得到大学」,拥有了 2600 万注册用户和 240 万有分享内容的忠实粉丝用户。

我当然也不会认为这样就定义了他们的成功和社会价值。

记得在一次「得到」 App 重大改版的时候,我在朋友圈吐槽过它:

「得到」新版用 timeline 式的「今日学习」模块代替专栏式的「订阅」模块,真傻,你以为谁订阅个东西看看就是任务式的学习吗?并且学习模块里面还真有「学习进度」,产品元素越来越多,越做越复杂。对于那些 365 天都在更新的专栏,时间线就是你耗尽生命也无法穷尽完的轮回,就是你每次打开这个 App 时首先看到、想到必须去完成的任务,即便是屎也要喂进去,可悲的是即便喂进去了它也不会消失。

当时很多朋友为此留言叫好,我也认为自己吐槽的很对,甚至感觉很有洞见。可一年多以后的今天,我为此感到羞愧,因为我发现我当时吐槽的「今日学习」这个 tab 现在虽然文案改成「学习计划」了,但内容其实还是我不太喜欢的内容。重点并不在于我是否喜欢它,而在于它并没有因为我的吐槽而改变多少。对于一个坚持了一年多的产品特性而言,它之所以能够存在那里,无论我能不能理解,应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应该帮助了很多人制定学习计划。更何况,「逻辑思维」团队对于数字的要求肯定比我更为苛刻,你看他们都把 2600 万用户说成 240 万,直接降了一个量级还多。

我感到羞愧的是,我当时吐槽的时候非常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成为了它的用户,这个产品就应该按照我的喜好来设计,自己就是上帝。事实是,我不是上帝,甚至也不是他们主要服务的用户。我确实在得到上买过几个专栏,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和「谷歌方法论」都非常不错,张潇雨老师的「商业经典案例课」给了我多种方法和视角去系统化的了解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经营状况和未来潜力,梁宁老师的「产品思维」课程虽然篇幅不多,但我仍然从中学到很多,受益匪浅。

但我其实内心里面不太好意思让人知道我花了大价钱去买了这些专栏,至少我内心里面没有那种自豪感,更别说邀请别人去读。是的,我从来没有分享过。所以我不是他们的典型用户,所以我羞于自称为上帝,更羞于以此姿态去批评。

自从「得到」产品上线之后,我陆陆续续接触过一些它的用户,有些是像我这样只买只读不分享的用户,有些是平时很少读书却经常读「得到」专栏和听「得到」音频的用户。我更关注后者。

我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观察他们的思考和做事方式,虽然很难说阅读专栏和收听音频只是改变了多少——比如提升了多少收入或者创造了多大的价值,但有一点肯定的是,本来也相信「读书无用论」相信自己瞎混就能闯出一番天地的人会对知识更有敬畏之感,会有更强的好奇心和改变的意愿。而从一些朋友圈发文和「得到」自己社区上一些用户的反馈来看,确实有人很感恩它对自己视野上的开阔带来的机会。

我虽然不认为 2600 万的注册用户和 240 万的分享用户能够定义他们产品和公司的成功,但我会用「用户成功」这种不是那么好衡量的方式去定义他们的成功。

这让我想起了查理•芒格对麦当劳等企业的认可:

我只不过是说麦当劳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机构,然后周围那些大学生便会露出震惊的表情,我解释说,这么多年来,麦当劳为数百万少年提供了第一份工作,包括许多问题少年,它成功地教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需要的一课:承担工作的责任,做可靠的人。

我也认为「得到」教会了很多原本不知道怎么去学习的人学习,打开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看到了更多可能性,有些人看到了机会,有些人感受了渺小得到了焦虑。这样的普遍价值,是之前很少有教育机构能够带来的。

我之前说过, 我学习了查理•芒格,也常常心怀敬意走进星巴克、麦当劳,觉得店里很有礼貌的服务员和他们的企业都很了不起。现在我也对「得到」和他们背后的团队更加心怀敬意。

 
4
Kudos
 
4
Kudos

Now read this

回看第一场 iPhone 发布会

十年之前,我还在大二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课程的时候,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电脑,一台由不同品牌硬件组成的台式机。那时候除了在老家小镇上知道有美国苹果牌球鞋之外,并不知道美国苹果还卖电脑甚至手机,而我的世界里唯一一款称得上智能手机的是 Nokia 6670,我弟花了 1670 RMB 给我买的,这个价格在当时买一台诺基亚智能机应该跟现在买一台 iPhone 手机一样,昂贵而时尚。 十年之后的今天,苹果的 iPhone 手机已经过好几代,总销量超过 10 亿台,... Contin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