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hi He

Brilliant Melody

Page 2


Parse 为何被 Facebook 关闭?

前几天看到媒体在写 Parse 被 Facebook 关闭的消息,其中的一篇文章中 LeanCloud CEO 江宏借 New York Times 上的文章进行了分析:

Facebook 收购 Parse 的时候,它的股价正处于低于发行价的低点,作为从 Web 起家的公司,还没有什么有意义的移动广告收入,所以在非常急迫地在寻找在移动平台的突破口。而 Parse 作为一个成功的移动开发平台,提供了一个获取新一代移动开发者和移动应用的机会。而现在 Facebook 的移动广告收入已经占整体收入的 80% 以上,Parse 与核心业务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每次看到这样子公司被关闭或者子业务被砍掉的时候,我第一个想起的总是《创新者的窘境》,它总是几乎可以解释一切。「价值网」约束了一家企业所处的位置,维持 Parse 的运转并不能给 Facebook 现有的价值网带来正向的价值。我们可能简单解释成 Parse 不能给 Facebook 赚钱,而其用户的价值也利用的差不多了。其实这只是现象,一方面我认为本质原因是它不是一种「颠覆式创新」或者「破坏性技术」,在云计算领域只是众多选择中的一种,在未来并没有长足的动力通过「规模取胜」带来盈利。而如果将团队并入 Messenger 或者进行其它「颠覆式创新」的尝试,哪怕短期同样不能赚钱甚至亏损更多,也可能有更好的想象空间。

另一方面,我在「读《创新者的窘境》」中写过:

往高端市场移动,是大企业维持现有价值网最有效的方式,因此低端市场就再也回不去。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企业主动放弃低端市场,另一方面是因为低端市场慢慢会出现以获取低端市场利润就能满足的企业。获取低端市场利润的企业,可能是不够资本来跟大企业拼高端市场,或者由于进入较晚而没有市场地位,也可能是因为找到了一种“破坏性技术变革”方式,只是暂时只有低端市场才会迎合它们。

我们可以把 Parse 的当前阶段市场看成是「低端市场」,它显然不足以满足 Facebook...

Continue reading →


读《创新者的窘境》

《创新者的窘境》一书,英文名为 《The Innovator’s Dilemma》,“主要探讨的是企业在遭遇某种形式的市场变化和技术变革时为什么无法继续保持它们的行业领先地位”。

本书英文原版在1997年出版,那时候的计算机硬件还没现在的手机发达,几乎没有互联网,但是计算机硬盘行业的市场却几经变革,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明星公司。当然,这些公司的大部分都在迅速崛起之后迅速倒下,其市场地位也不断的被在该领域更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取代。

作者从硬盘驱动器行业获得启示,在深入分析大企业为什么会失败的过程中,详细阐述了以下观点(有些观点是显而易见的看似能够让大公司立于不败之地的,比如第 1 点):

  1. 大企业并不缺乏世界上最优秀的管理者,并不缺乏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当然也不缺乏创新。

  2. 价值网和创新推动力约束了大企业。让大企业必须维持现有的价值网,才有可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维持现状的因素很多,比如管理者的短见(很少)、维持公司利润的压力以及员工价值观的改变等等。所有这些都导致大企业内部的创新足够的没有推动力。否则,她就必须先突破自己已经固守的价值网,冒极大的风险从头再来。

  3. 往高端市场移动,是大企业维持现有价值网最有效的方式,因此低端市场就再也回不去。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企业主动放弃低端市场,另一方面是因为低端市场慢慢会出现以获取低端市场利润就能满足的企业。获取低端市场利润的企业,可能是不够资本来跟大企业拼高端市场,或者由于进入较晚而没有市场地位,也可能是因为找到了一种“破坏性技术变革”方式,只是暂时只有低端市场才会迎合它们。作者详细阐述了什么是“破坏性技术变革”,它与“延续性技术变革”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在低端市场出现“破坏性技术”。而很多刚出现时只能靠低端市场养活的“破坏性技术”,最终却时击败坐拥高端市场的大企业的“致命武器”。

提出了“破坏性技术变革”的概念后,作者在全书的后半部分就重点阐述了如何管理这种技术变革:

  1. 寻找与该“破坏性技术”相匹配的市场需求,把开发该技术的职责赋予懂这种需求的机构。

  2. 这种“破坏性技术”的分支机构规模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需与市场规模...

Continue reading →


在亚马逊上买书

我每个月都会买很多书,其中大部分是电子书。也有少部分纸质书,这些是外观设计精美或者比较严肃的专业书。电子书自然是在亚马逊上买,因为我觉得 Kindle 几乎是目前为止最好的电子阅读设备。纸质书却有很多选择,特别是京东,送货服务质量几乎没得说。

可我突然发现自己买的纸质书越来越多来自于亚马逊,它有着几乎和京东一样的送货速度,有时候一本书的价格比京东稍贵或者稍便宜,也有时不时的打折。但这些都不是我买纸书选择亚马逊平台的原因,也不是我不选其它平台的原因。

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亚马逊很懂我。我在亚马逊的历史订单中,绝大部分都是电子书订单,购物车里面放的也是待买的书。每次打开亚马逊首页的时候它给我推荐的最多的也是书,并且都是和我的历史浏览记录或购买记录有关的我可能喜欢的书。这是一种严肃的推荐,它一般会把相似的书中最好的推荐给我,没有五颗星的就推荐四颗星。即使作为一个品类如此齐全的网上百货商城,也不会在我每次打开的时候在首屏千篇一律的推荐我没有浏览过的东西。

它懂我,也就占据了我。但这种喜好不仅仅是因为它懂我,更是因为这种推荐提供了一种让我继续探索的可能性。我曾经对比过 Google 和 Twitter 这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产品给我的不同感受:当你想使用 Google 进行搜索的时候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关键词,想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关于这个关键词最好的描述,这是寻找和学习(Search & Learn);当你使用 Twitter 的时候,你心中可能没有固定的关键词,可能只想看看你关注人的动态的更新,如果你关注的内容都是比较优质的话,你常常会得到各种惊喜,会给你一种在汪洋大海中探索的感觉,给你灵感(Discover & Inspire)。

当一个产品提供了更多更美好可能性的时候,意识到的人很幸运,会感动,其它的就都只是自然而然了。

View →